22890
InfoQ 获悉,7 月 16 日,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 2021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在北京举行。
InfoQ 获悉,7 月 16 日,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 2021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在北京举行。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主办,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核准,自 2011 年 1 月 6 日正式设立,被外界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
该奖项以我国人工智能先驱、智能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之名设立。其开创的数学机械化研究新理论,是现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根基。据悉,“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也是我国第一次以“人工智能”命名,面向智能科学技术领域涵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最具权威性的社会力量科技奖励。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潘云鹤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并颁授荣誉奖牌和 100 万人民币奖金。
潘云鹤院士是人工智能 2.0 发展战略计划的提出者。潘云鹤院士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表示,“当前,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普及,我们看到世界的空间正在大变,诞生于 1956 年的人工智能正在走向 2.0,并且正在成为引领本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性大技术和驱动性大力量,这是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可以大显身手的时代”。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抓手除了美国科学家所说的数据、算力、算法以外,知识、运用、理论这三者同样重要,这六个要素彼此依赖,并且通过政政产学研的布局构成了人工智能 2.0 发展新生态,广泛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并且正在中国大地上面发挥头雁效应,所以我们人工智能的科技工作者要抓住机遇,精显目标,协同创新”。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玉卓在致辞中谈到了我国当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情况。
他表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人工智能科技与产业迅猛发展。2017 年以来,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论文(不完全统计)42 万篇,中国占比超过 30%。全球人工智能发明专利申请 30 万件,67%由中国人申请完成。我国的数字经济规模由 2.6 万亿发展到 39.2 万亿,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增长极。
张玉卓院士认为,发展人工智能要厚植科学基础。如何破解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性、变革性、颠覆性基础科学问题?抓准问题,把握大方向,持续稳定,深化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
“发展人工智能要加强人才自主培养,创新驱动根本是人才驱动。要坚持人才引领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与战略定位。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以人才自主培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战略人才力量。”张玉卓院士表示。
据悉,第十一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共有 66 个获奖项目及个人受到表彰奖励。
包括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 1 项,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 3 项,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 8 项,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 6 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 11 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 5 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科普项目 1 项,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 15 项,吴文俊人工智能专项奖芯片项目 3 项,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论文 9 项,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4 项。值得一提的是,“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奖项是首次增设。
欧洲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讲座教授陈俊龙,中国国防科技大学教授胡德文和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云首席科学家田奇斩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侯增广等完成的“康复机器人的智能人机交互控制方法”、清华大学的朱军、张钹等完成的“鲁棒高效的深度学习理论与方法”分别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西北工业大学的韩军伟等完成的“高空无人机对地精准观测技术”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单位和个人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邮电大学、苏州大学、四川省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的李洪伟等完成的“云-端协同的智能安全感知与防护关键技术及应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中山大学、北京鹰瞳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林浩添等完成的“致盲眼病数字智能化诊疗技术体系的创研和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的刘忠等完成的“强对抗条件下智能任务规划关键技术及应用”;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王孝宇等完成的“大规模视频结构化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专项奖(芯片项目)一等奖的单位和个人有:深圳鲲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牛昕宇等完成的“基于定制数据流技术的 AI 推理芯片研发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