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00
一些人还未曾察觉,除了电视上那些憨态可掬的机器人外,人工智能已悄然渗入到我们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小到窨井盖下的一个电子标签,大到以海量数据支撑打造的智慧城市。事实上,作为交叉、复合系统的人工智能,通过各种技术模拟人类的智慧,进入公共领域,可以让社会治理更加便捷、高效。
人工智能开辟社会治理新格局
——惊奇并忐忑:走近人工智能时代
一些人还未曾察觉,除了电视上那些憨态可掬的机器人外,人工智能已悄然渗入到我们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小到窨井盖下的一个电子标签,大到以海量数据支撑打造的智慧城市。事实上,作为交叉、复合系统的人工智能,通过各种技术模拟人类的智慧,进入公共领域,可以让社会治理更加便捷、高效。
社会治理的新革命
——城管:触角更“灵敏”
春来到,江南雨绵绵。因连日下雨,3月23日,杭州市上城区中河段一个窨井盖下水位满溢。在距其数公里之外的上城区城管局,工作人员发现,这个标签ID为“300050”的井盖,在智慧城管平台上的标识已由绿色变为红色,呈报警状。很快,这一案件被派给杭州市政排水科一名谭姓工作人员处置。
据介绍,窨井盖安装了RFID电子标签,其内置的前端传感器可以随时监测窨井盖和河道排污口排水情况,当有窨井盖倾斜移位、河道口晴天排污、水位满溢等情况,后台会自动报警。
“除了窨井盖,我们还在探索公厕管理、环卫作业等智能化。”上城区城管局规划科技科科长刘春梅说,通过GPS定位器、电子标签、无线传输等技术,一旦公厕出现缺纸、水电异常,垃圾桶丢失、移位等情况,后台可实时掌握,并第一时间处理。
——公安:让天下没有难破的案子
2016年2月16日,一名姓范的男子在浙江桐乡市乘公交时,被盗走一部价值近6000元的手机。当地警方在获取嫌犯在公交上的视频截图后,立即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进行比对,当天就将其抓获,顺利追回被盗手机。
据介绍,桐乡市公安局投入2000余万元建成了高标准的云计算中心,目前汇聚的数据已超过2000余亿条。“任何人只要来过桐乡,就会在云计算中心留下数据信息,在需要的时候发挥作用。”桐乡市公安局情报中心主任钱建江说。
正是借助云计算中心的数据支撑,桐乡公安研发了“情报魔方”实战平台,人脸识别、车脸识别、物联网等工具模型在实战平台上应用,使办案准确率、办案效率大幅提升。
——司法:“解放”书记员
书记员未碰键盘,法官与诉讼参与人的每一句话却都同步显示在屏幕上,且迟延不超过500毫秒,时不时还自动纠错。2016年9月,浙江法院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全面上线,庭审记录方式迈入“智能书记员”时代。半月谈记者注意到,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可根据案件性质、诉讼参与人多少等不同情况,预先设置身份,语音文字转换时自动注明发言人角色,自动区分庭审发言对象及发言内容。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处处长姚海涛说,智能语音整体识别率已达95%以上。浙江法院目前还收集浙江方言语料,开展模型训练学习,努力实现对部分方言的语音识别。
——交通:人工智能“巧”治堵
为解决拥堵,广州市交警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阿里云ET。它可对路口车辆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并输出调整红绿灯时间的建议。
在2016年广州市海珠区的试点中,阿里云ET发现南华中路-宝岗大道有严重的路口失衡现象,失衡指数达到1.14。南华中路非常拥堵,宝岗大道方向却运行顺畅。交警部门根据阿里云ET的分析,对红绿灯时间进行了调整:在拥堵时段增加南华中路放行时间至70秒,并拆分南华中路放行相位。经过一段时间优化后,南华中路-宝岗大道9时~13时和15时~20时的平均拥堵指数分别下降了25.75%和11.83%。
——公共服务:便捷前所未有
今年春运,为了让旅客出行更加智能、便捷、舒心,南昌铁路局首次在南昌西站试点开通自助验证进站通道,采取人脸识别技术,让旅客直接“刷脸”进站,大大提高了旅客进站速度。江西宜春的旅客秦先生说:“以前是人工验证,需要排队查看身份证和纸质车票,等待时间比较久。现在只需刷一下脸就进去了,大大节省了时间。”
同样在南昌,在市本级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退休人员,将头像和指纹信息录入并同步传输至“南昌智慧人社”后,通过注册并绑定身份证、手机号,便可通过手机“刷脸”和核对指纹来领取养老金。
更科学、更敏锐、更高效
人工智能将引发一场政府决策的革命。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吴结兵说:“如果人工智能掌握了足够多的数据,并不断加以训练,它是否能做出比人更科学的政府决策?我认为,完全有可能。”
有类似想法的还有姚海涛。他在推介浙江法院网上法庭时曾表示,网上法庭十分重视大数据的应用,经过不断提炼和丰富裁判规则,积累足够数据,网上法庭能够开发出预测诉讼结果的功能。“案件未来走向如何,当事人可以提前评估,从而更理性地‘打官司’。”
吴结兵还提出,相较于以往政府回应民众需求的滞后性,政府可借助人工智能,提前预判民众的需求,化解可能带来的社会情绪和社会矛盾。“毕竟,我们今后将拥有那么多的数据,那么强的分析能力。”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既然在某些领域,人工智能可以比人提供更好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这些人该何去何从?“他们的岗位将减少,甚至被取代。”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余有成举例说,在安防领域,在特定时期,警察会在公交站点查验身份证,而今后,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技术将更精准分析可疑人员的行踪,人力物力的支出可大大降低。
相较于商业应用,人工智能在社会治理上的应用比较滞后。“这是可以想见的。当技术成熟之后,会形成一个商业业态,既有资本的投入,也有获利的预期。”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童志锋说,新技术在社会治理上的应用与此不同,它没有直接的经济回报,主要由政府“埋单”。
在杭州,以城管系统为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主要由各县区市决定,并负责相应支出。杭州市数字城管信息处置中心信息管理处处长何江说:“毫无疑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大范围融合甚至取代原有技术时,公共服务将迎来脱胎换骨的改变,社会治理水平将实现飞跃式提升。”
人工智能描绘的智能社会令人向往。但童志锋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不应只是政府单核驱动,应该让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共同参与,形成良好的生态,而其中的关键,则是要开放更多的数据。
童志锋在欧美访学时发现,国外不少政府部门提供了大量与公共生活相关的数据,其中不乏原始数据,但对涉及隐私的数据做了处理。童志锋认为,这为一些机构和个人开发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提供了重要保障。“在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社会,数据是最基础的原料。”
“智能治理”的迷思
随着人工智能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应用不断增多,与之相关的思考也不断深入。如何实现“智能治理”?比人聪明的人工智能管得住吗?这些都是未解待解的新问题。
——机制可能比技术重要
身处一线的何江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对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而言,无疑是革命性的,但相较于技术,机制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何江亲历了杭州数字城管从初创到成熟的过程,如今这套系统几次升级,日均处理案件近6000个。“它最成功的地方,是通过一套完整的机制,把政府各个部门拧成一股绳,实现第一时间处理问题。”何江说,无论是激发部门的积极性,还是建立有效的处置机制,都是比技术更重要的方面。“这在人工智能时代同样如此,社会治理与商业运营有其不同之处。”
——打破信息壁垒才能更智慧
吴结兵认为,人工智能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为了更好地提升社会治理水平,需要汇集更多领域的数据,这要求政府部门在采集数据时,有相应的标准,便于汇总和计算,同时,部门之间要打破数据壁垒。
“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还要注重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哪些信息能被政府掌握和应用,在什么层面应用等,都应该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吴结兵说。
——比人聪明的人工智能管得住吗
在一些科幻小说中,人类发明了机器人,将其作为一种工具,而最终,机器人却脱离了人类的控制。这样的情况真的会发生吗?
“人脑的智慧有其局限性,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未来,人工智能将比人脑更聪明。比人聪明的人工智能管得住吗?人类会不会反过来被人工智能所控制?这些都是全新的问题。”童志锋说。
作为人工智能的研究者,余有成认为,人工智能的初衷是推进人机和谐,构建以人类为主、机器为辅的绿色、智能、可持续的社会环境。“尽管现阶段也出现过程序出错导致机器人伤人的案例,但这并不足以影响主流的发展态势。”
《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表示,像《终结者》这类科幻片中人工智能杀死人类的场景,目前看来还缺乏依据。如今的人工智能都只有“智能”而没有丝毫的“意识”,而且没有迹象表明它们正在向这个方向发展。
但是一切皆有可能,人类理应考虑为人工智能设定一个自律机制。尤瓦尔·赫拉利说:“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人类和技术的关系,让技术服务人类,而非奴役人类!”(半月谈记者 陈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