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NEWS REPORT
新闻报道
首页 > 新闻报道 > 正文

AI如何变革高考方式?“AI+”下一步是“脑神经+”?

2018年01月10日   来源:鲸媒体     

24493

什么是AI?当前AI对哪个行业冲击最大?什么样的人在未来生存中有很强的竞争力?AI时代,高考会发生变革吗?进入AI时代后,未来还可能进入什么时代?

  什么是AI?当前AI对哪个行业冲击最大?什么样的人在未来生存中有很强的竞争力?AI时代,高考会发生变革吗?进入AI时代后,未来还可能进入什么时代?

  在12月23-24日举行的第七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盛典暨2017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上,鲸媒体现场获得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中国AI学会理事长李德毅提出,当前AI冲击最大的几个行业分别是:制造业、教育、医疗、金融。西交利物浦大学席酉民为何认为通识教育、素养教育在AI+教育时代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复旦大学教授戴伟辉为什么说未来的教育是从“AI+”走向“Neuro+”(脑神经)的时代?满满干货,一起来学习学习吧!

  PS:“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是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唯一以杰出科学家、数学大师、人工智能先驱、我国智能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吴文俊(1919年5月12日-2017年5月7日)命名,依托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被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

  此次,南开大学方勇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贾英民、清华大学陶晓明、北京邮电大学电马占宇、电子科技大学程洪等44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1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演讲主题《遐想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

  核心观点:AI时代,通识教育、素养教育将会越来越重要

  席酉民从未来的世界和人才的需求、教育的挑战和趋势、通过什么样的教育培养未来的人才等三方面分享他的思考。

  他介绍,世界未来研究所预测未来需要意义构建、社交智能、新颖和适应性思维、跨文化能力、计算思维、新媒体素养、跨学科能力、设计思想、认知负荷管理、虚拟写作这10种技能。通过观察未来社会的变化和未来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席酉民认为,我们“需要去调整人才观念,需要改变当下的教育理念,需要重塑育人的过程和方式。”

  他还分享了最近一本书中提到的“未来社会的九大生存原则”,并表示,“未来世界的逻辑是,每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你做多大的事情,而在于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事情。当你不一样了,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你就有绝招;有绝招就有空间、有利润,有利润可以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把它放大到全世界去,你就有无穷大的贡献。” 席酉民说,这个逻辑与过去传统的逻辑完全不一样,所以这时候不应该怕风险,而是要敢于去冒风险,敢于去做出不一样的东西。

  他认为,未来世界的趋势是,知识获取不断方便,技术和智能机器人将改变社会生态,职业日益碎片化,休闲时间增多,生活需求越来越丰富多彩、高端化。席酉民表示,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社会可能会出现老龄化、物联网、机器人、全球化,也会催生很多新的业态,精准化服务、健康养老、新型供应链、新教育等等。

  那么,哪些人会立足于未来?席酉民强调,“知识融合、创新创造,善于变革管理,有国际视野,有跨文化的领导力,才可能在未来生存中有较强的竞争力。”

  而从教育者角度而言,“高尚的品格和素养,成为未来世界非常重要的东西,其他简单技能性、重复性的东西,机器人能够帮你做,但是你怎么样能够利用机器人,借助机器人让你的生活更丰富多彩,所以通识教育、素养教育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包括艺术教育。”

  其次,“未来人群里有10%左右的专业精英,20%左右的行业精英,这些人给我们制造了一个非常方便的生存环境,但其他70%的人怎么办?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需要思考的。”基于此,国家鼓励加快改革以适应未来的变革,席酉民说,“实际上我们已经进入了反思教育、重塑教学、再定义大学的时代”,急需 探索高端融合型人才培养之道。

  席酉民举例解释道,MIT研究人员用可穿戴式传感器检测学生整周大脑的活动状况发现,学生在传统的课堂上大脑活动最不活跃,而在做实验、作业、自学、考试或做梦时大脑比较活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网络教育加上人工智能的支持,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很多大学就破产了,会出现一些可以打败大学的网上公司。假如有大量的网课公司出现,实体大学校园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这是每个大学需要思考的,也已经是全球的话题。”

  “过去教育存在的意义是害怕人们无知,现在人们很难无知;过去教学基本上灌输知识,我们把学生假定为海绵,让学生吸收尽可能多的知识,现在知识太多,人们不知道如何拥有一个好的生活。所以教育让学生变成一个气球,什么都不懂,我们怎么样改变教育方式,让学生从一个气球变成一个有造诣的人,既有知识的深度,又有高度,又有广度。”席酉民说,基于此,他所在的西交利物浦大学专门进行了研究导向型教育,不再是简单的教知识,“从老师主导的教育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从学校帮学生学知识,把能力、把人生的意义、把学会学习看得更重要,而不再是简单获取知识。”

  他还强调,未来的教育一定是要跨国的、跨专业的教育,培养世界玩家。同时,更需要培养大量的复合型精英和创业家,不仅仅有专业技能,还要有行业知识、领导才能、管理才能。这也是西交利物浦正在探索的融合式教育新模式,把学校、行业、企业融合起来,把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行业教育和管理教育融合起来。

  【鲸媒体注:西交利物浦大学位于苏州,创建于2006年,是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创立的中外合作大学。据其官网介绍,目前西交利物浦大学有14个院系,涵盖多个专业领域;开设了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

2 复旦大学教授戴伟辉,演讲主题《基于心智特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产业生态学机制》

  核心观点:类脑、仿脑设计对教育研究带来全新技术,未来教育将从“AI+”走到“Neuro+”

  戴伟辉总结了教育神经学与神经管理学从1891年到21世纪初期的发展。他提出,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的教育从“Internet+”走向了“AI+”的时代,而再往后发展则是“Neuro+”时代。“教育的实质就是人脑的构建过程,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人脑,大数据的处理如果用人脑作为先用知识,将大大降低数据处理,能够更精准建立这些数据模型,所以到下一个时代将是Neuro的时代。”

  他认为,创新型人才的大脑是有独特特征的。“创新型人才首先把创新作为一种快乐,大脑的奖赏中枢随时被激发,看到任何新的东西自然会有创新的思维。”而这些独特的特征现在可以通过测试获得。比如,通过脑电波分析,能看到很多小朋友们的脑袋有很大的区别。戴伟辉举例说:“我们发现小朋友上课不爱听课,像屁股里扎了针一样根本坐不住,动不动搞小动作、说话,但是成绩并不差。结果一扫小孩脑袋,发现他的听觉非常差,他听东西没感觉,听不进去,但是他的视觉功能比一般小孩要强得多。所以对这一类小朋友应该更多的是靠视频教育,让他做东西、参与活动,而不是靠老师讲课,因为他的听觉不行。”

  那么如何来研究创新人才?戴伟辉表示,光靠神经科学很多实验的发现都是点的发现,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机理。“要彻底解决问题,首先必须把大脑的整个仿真做出来,把各个脑功能区在里面起的作用、相互的关联、脑结构模型与脑的功能模型全部弄到仿真计算里去,建立新的、高级的、脑功能的类脑和仿脑模型。”

  在各种教育情景下,大脑仿真模型出来后,每个人的大脑怎么活跃、哪些脑功能被激活、将产生什么教育效果,这些就完全能够预先评判出来。采取什么教育策略设计,会获得什么教学效果,也全部能评判出来。之后我们再进行课堂的教育设计。

  戴伟辉说电影《阿凡达》里讲的两个著名科学幻想今天都实现了,而这两个幻想都是改变人类命运的。第一,物种是可以创造的。“阿凡达是一个新的物种,在自然界也有新的物种。骡子是杂交的,是马和驴杂交的……从医学角度来说,我们完全可以DIY下一代宝宝了。”

  第二,电影中有个情节是,把杰克大脑记忆扫描到在文件,再拷贝到阿凡达的脑袋里,讲的是记忆的拷贝。“如果这个技术到了人脑头上,你们不用来听我上课,把我脑袋知识拷到你们脑袋里就有了。以后小朋友睡觉起来就大学毕业了,彻底地改变了教育方式,可以把各种知识转化成电信号,直接加到脑功能区形成知识,因为我们所有的知识技术都是记忆。”

  所以,戴伟辉认为,现在的教育模式、教育手段还需要彻底地发展,而未来的教育是从“AI+”走到“Neuro+”的时代。“通过高级脑功能相结合的类脑设计,将给我们的教育研究带来全新的技术手段。”

  去年,戴伟辉和团队在世界工业博览会上现场展出了《基于现场观测信息的人群情感计算》技术。通过这一技术,人们在探头之下的表情、心理状况等都能被计算出来。他们还对上海市15个中学、718位学生、32个教学场景下做了大量研究。“在这种场景下学生的情绪、兴趣,包括疲劳程度跟他的外部表现有什么关系,戴上可穿戴式脑电设备,这个比较客观、比较准确,能够全部都分析出来。一旦出现变化,我们就知道你处于什么状态,再反过来改进老师的教学,取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3 中国AI学会理事长李德毅,演讲主题《人工智能:人类社会发展的加速器》

  核心观点:教育=获取知识的能力X选择的能力X创新的能力

  李德毅从围棋脑、驾驶脑切入,介绍了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学科设立的三个基本原则和四个注解,以及AI对制造业、教育、医疗和金融这四个行业的影响。

  在AI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教育行业中,他指出,现在的教育是“死记硬背、大量做题”;但在做题方面,机器肯定做得比人好,高考机器人已经胜过了考生。因此在AI面前,他主张把教育的公式修改成获取知识的能力乘以选择的能力乘以创新的能力。

  李德毅还提出一个憧憬,AI将引发高考革命,“我觉得以后的高考一年360天,每天都可以考,白天黑夜都可以考,不用弄同一天,搞得全社会那么紧张,搞得孩子们都买学区房,没必要。”

  他用了四个步骤来阐述将来可能的高考变革方式:(1)通过网络,考生对话自己感兴趣的高校和专业,提交个人在中学的学习情况;(2)被确定为候选人之后,机器人和考生进行游戏式的交互,确认考生具备的学科知识和能力;(3)考生在线面试,而后机器人分析考生的特质和潜力;(4)考生通过VR沉浸在该校该专业里学习和生活,畅谈感受。

  在李德毅看来,AI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而AI的定义是什么?它和智能科学技术有差别吗?

  李德毅对智能科学技术的概念是这么概括的:探究人类智能活动的机理和规律,构造受人脑启发的人工智能体,研究如何让智能体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形成模拟人类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所构建的机器人或者智能系统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和行动,并进一步提升人的智能。

  而要把智能科学技术列为国家的一级学科,要满足三个基本要求——独立性原则、不可替代性原则、普遍性原则。李德毅等人按照这三个原则经过八年的论证提出了他们的观点:“远距离看智能科学技术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就是智能科学技术。”虽然他也对二者的区别提出了四个注解,但他主张,按照中国的语境和语用习惯,有计算机科学和技术,那么AI就可以叫做智能科学技术。

  “我们人工智能学会经过八年的论证,最后把人工智能的内涵二级学科定为四个,分别是脑认知基础、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知识工程。”在李德毅看来,人工智能正在以润物无声的柔软改变着整个世界。

组织机构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主办单位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奖励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