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INNOVATION TEAM
创新团队
首页 > 创新团队 > 正文

通信欺诈行为认知学习关键技术及系统应用

2019年01月11日   来源: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3329

王红熳,博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教育部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融合网络支撑环境和服务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1993年起参加中国智能网络的研究与开发,近年在网络服务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了十余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相关科研成果经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9项,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通信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计算机学会王选奖二等奖和全军科技进步奖等,2016年荣获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称号,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作为第一发明人

  专家简介

  王红熳,博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教育部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长期从事融合网络支撑环境和服务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1993年起参加中国智能网络的研究与开发,近年在网络服务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了十余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相关科研成果经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9项,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通信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计算机学会王选奖二等奖和全军科技进步奖等,2016年荣获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称号,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

  长期从事融合网络支撑环境和服务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1993年起参加中国智能网络的研究与开发,近年在网络服务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了十余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相关科研成果经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9项,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通信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计算机学会王选奖二等奖和全军科技进步奖等,2016年荣获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称号,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

  2012年起主持研究通信诈骗识别与拦截的关键技术,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通过产学研合作成功进行了成果转化,完成系统研制,于2012年全国首家率先在江苏试点,2017年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规模应用,服务5.3亿通信用户,拦截效果显著。

  项目简介

  针对通信欺诈高效实时拦截过程中面对的通信欺诈行为的小概率性、复杂性和易变性问题,项目团队综合考虑了通信行为呈现出的时空特征、通信方身份与通信内容的相关性特征,首次建立了通信欺诈行为的多维度认知模型,并引入人工智能方法解决多维度复杂特征的关联认知问题,以应对通信欺诈行为的复杂性和易变性。研究成果由上海欣方智能系统有限公司进行产品开发和应用推广,通过认知学习与智能拦截的一体化设计,成功研制出支持全网全制式的通信欺诈拦截系统,实现对大规模通信网络的低成本全制式广域覆盖,和对通信欺诈的高效拦截,为国家打击通信欺诈犯罪提供了坚实的系统平台基础。

  项目科研成果丰硕,共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4项,完成软件著作权登记8项,围绕该项成果的创新点发表直接相关的SCI收录论文27篇,EI收录论文33篇,SCI总引146次。项目研制的系统成功通过上海市软件测评中心组织的软件项目成果鉴定测试,并在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组织的现网拨测评估中表现优异,网络覆盖率、拦截准确率、误拦率等多项关键技术指标排名第一,通信欺诈拦截效果显著。

  中科院上海科技查询中心对本项目的科技查新结论为“经检索,未见有与该项目设计及采用的关键技术相对应的文献和专利。因此,该项目具有新颖性。经分析,该项目综合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截止2017年底,已实现全国12个省份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移动和固定通信网络的部署应用,占全国35%市场,服务逾5.4亿通信用户。2017年,系统总拦截呼叫量超过1.3亿次,总拦截号码量1273.75万。在系统支持下,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同比上升55.2%,查出违法犯罪人员同比上升50.77%,通信欺诈案件发案数量同比降幅超过50%,境外冒充公检法机关诈骗案件同比下降85.7%。2017年,仅江苏一省即通过冻结止付挽回群众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6亿元,按占有率计算,本系统在全国范围至少挽回群众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6.3亿元,同比减少群众经济损失超过17.25亿元。

  项目成果技术水平高、创新性强,在防范打击通信诈骗犯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组织机构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主办单位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奖励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