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INNOVATION TEAM
创新团队
首页 > 创新团队 > 正文

大规模网络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方法

2020年05月25日   来源: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1424

杨博,吉林大学教授,博导,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知识工程与分布智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长期从事知识工程研究,在大规模网络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

  专家简介

  杨博,吉林大学教授,博导,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知识工程与分布智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长期从事知识工程研究,在大规模网络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发表SCI/EI论文90余篇,发表的论文在近五年内总被引1500多次。完成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国家863重大项、863重点项目10多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奖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17年,获得“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复杂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和大数据中的关联关系都可以抽象为网络。“泛在性”使网络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网络科学被誉为21世纪科学。如何从大规模网络数据中自动发现和有效利用潜在的“结构模式”和“传播规律”,用于解决领域难题,是网络科学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2006年至2014年,项目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多个国家级项目的支持下,对这一前沿课题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解决了复杂网络社区发现,社会化信息检索和计算流行病学的4个关键问题。

  (1)将社区发现的范围拓展到符号网络,提出第一个符号网络社区发现算法,为处理无符号网络和符号网络提供了统一框架,成为符号网络社区发现的基准算法,他引超过270次。首次提出了分布式动态网络的社区发现问题和基于自组织自适应多Agent的解决方法,被视为分布式知识管理的代表方法;提出了基于链接分析的Web主题社区发现方法,被选为社区发现的代表算法在Physics Reports的综述论文中进行大篇幅介绍;

  (2)首次从随机过程亚稳性角度阐明了社区结构的内涵,揭示出社区结构与网络矩阵特征值之间的数学关系,提出了大规模网络谱分析理论和方法。作为分析大脑功能网络的核心方法,辅助发现了抑郁症的主要病因;首次提出了多元结构概念和发现方法,将网络结构分析从最初的单一结构发展到多元结构,研究手段也相应地从社区发现发展到探索式结构发现,被视为认知复杂系统微观、中观和宏观结构的代表性方法;

  (3)协同过滤是工业界采用最广泛的个性化推荐方法,但具有“稀疏性”和“冷启动”两个天生缺陷,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是个性化推荐领域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将网络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个性化推荐,提出了基于信任的社会化协同过滤推荐算法,使其推荐性能在“数据少、噪声多、冷启动”情况下达到同类算法中的最好。该工作启发了很多后续研究,成为社会化协同过滤的基准算法。

  (4)将网络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计算流行病学领域,首次研究了社会经济因素对输入型疟疾传播的影响,提出了异构传播网络概念和基于开源异构数据挖掘的跨国界疟疾主动监控方法,为开源信息融合与挖掘的研究提供范例和新思路;首次提出了面向大规模人口的动态接触追踪技术,对构建传染病的主动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上述工作多次发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期刊和会议,被多位国际著名学者引用。20篇代表论文总他引918次(SCI他引204次),单篇最高他引400多次。3项核心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项目有力推动了网络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的研究和应用。

  实验室简介

  该项目主要依托于吉林大学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成立于1993年,依托于吉林大学计算机和数学两个一级学科。现任主任是杨博教授,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是林惠民院士。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符号计算、知识工程、计算智能、智能信息处理数学方法。实验室是国内唯一以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为核心研究方向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复杂知识处理、基于逻辑和计算机代数的自动推理、智能信息处理的微分方程方法、计算智能与生物信息学方面取得了国内外公认的成果。近5年来,实验室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60余项,累计到款经费1.3亿元,发表SCI论文300余篇,EI论文5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这些成果应用于农业、汽车等吉林省支柱产业,取得重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54人,拥有中科院双聘院士、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优秀青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各类人才,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实验室与国内外20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现拥有集中用房3500多平方米,拥有总价值50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建立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管理规范,运行良好。

组织机构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主办单位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奖励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