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582
姓名 | 陈俊亮 | 性别 | 男 |
|
---|---|---|---|---|
出生年月 | 1933.10.10 | 出生地 | 浙江宁波 | |
毕业院校 | 上海交通大学电讯系 | 毕业时间 | 1955年 | |
最高学历 | 博士 | 职务/职称 | 教授/院士 | |
研究方向 | 通信与电子系统 | |||
所在单位 | 北京邮电大学 |
陈俊亮,双院院士、通信与电子系统专家。1933年10月10日出生。195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讯系,被分配到北京邮电学院。1961年获苏联莫斯科电讯工程学院副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第一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程控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主任。60年代是有线600/1200波特及无线600波特数据传输设备的主要研制者之一。参加“DS-200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研制,建立了程控交换机诊断的基本理论,提出了数字交换网络的理论模型与测试诊断算法。承担“DS-3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及“程控交换软件单元测试系统”等数项“七.五”攻关项目,提出了程控软件测试与维护新的方法与观点。90年代在国内率先开始从事网络智能化的研究,主持研制我国第一套智能网系统,实现了该系统的产业化,并在我国电信网中得到广泛应用。于1988年2004年及1999年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一次。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陈俊亮教授在程控交换系统,通信软件,数字系统故障诊断与逻辑设计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国内和国际著名通信专家。六十年代为有线600/1200波特及无线600波特数据传输设备的主要研制者之一,此两项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八十年代参加"DS 200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研制,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建立了程控交换机诊断的基本方法。提出了数字交换网络的理论模型与测试诊断算法。 "七五"期间参加了"DS 3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的研制并承担"程控交换软件单元测试系统"等攻关项目.1983年以来,陈俊亮教授在国内外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170余篇,著有《数字电路逻辑设计》一书。主持的重大科研项目中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邮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培养了博士后5名,博士生32名,硕士研究生23名。当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智能网和程控交换系统,己在863智能网项目中获得重要成果。
一、下一代网络的特征
下一代网络的主要特征是融合与开放,电信网、计算机网与有线电视网的融合;多种业务提供的融合,共享同一平台;多种管理功能及其与控制功能的融合等等。
二、下一代网络的一般结构
下一代网络的结构应由三部分构成:最底层传输部分,最上层业务部分与中间件(或分布处理部分DPE)。传输部分包括OSI模型的下四层,它以具有QoS保证、可伸缩、可演进、可靠的具备业务量工程的IP网络为基础。传输部分本身也能提供一些业务,如上网访问,收发电子邮件,虚拟专网等。中间件为下一代网络各种应用的开发与部署提供一个软件的基础。它为业务与传输层间的分布环境下的交互提供了一个透明的通道。业务设计者可以不必考虑传输的协议、可靠性、失效时的倒换等因素。其具体体现如为CORBA技术,它为异构机之间的通信提供了平台。又如ParlayAPI,它为业务设计者提供了一系列标准接口,并屏蔽了下层的全部细节。其他如各种网关也可包括在中间件范围之内。业务部分则为用户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
三、传输部分
1.全光网技术当前光纤通信巳达到Tb/s的量级,但系统中的分插设备(ADM)及交叉连接设备(XC)仍由电子设备构成,在需要采用XC或ADM的地方必须进行光电变换,因而在系统中出现大量的光/电/光变换,这不仅大大限制了整个系统的速率,也对其整体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因而采用光分插设备(OADM)及光交叉连接设备(OXC)以构成全光通信网,巳成为下一代传输系统的主要技术趋向。必须指出,目前全光网指的是其传输通道采用全光技术,而系统的控制与管理部份仍由电子设备完成。
2.MPLS技术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技术在下一代网络中将在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据国外资料推测,IP网的构建在1999年以前为IP/ATM/SDH(或Sonet)/DWDM模式,2000-2001年则为IP/SDH/DWDM模式,而在2002年及其以后则可以做到在DWDM光网上依靠MPLS(或推广的MPLS,即GMPLS)技术直接构建IP网。GMPLS的含义将在后面解释。
MPLS技术的特点为对每个进入MPLS网络的数据包加上一个32位的标签,其中20位为标签值,3位表示服务类别(COS),1位为栈底标志,8位为存活时间以防止路径中的环路。用MPLS可在网络的两点建立一条虚连接,称为标签交换路径LSP。在MPLS网络的入口路由器每个数据包被加上一个标签,以后在此网络中将根据标签值进行交换,而不必再去看IP包头中的地址值。在此网络的出口则将标签抛弃,即恢复成为正常的IP数据包。MPLS技术把网络中的路由器对数据包的转发与控制功能加以分离,在转发数据包时,MPLS的工作方式与ATM类似,它首先建立一条路径(标签交换路径LSP),其后再传送数据。
3.MPλS又称为GMPLS,它是将MPLS技术推广应用至光传送网OTN中OXC的控制与管理。由于对OXC的控制与管理功能与MPLS的功能十分相近,因此将MPLS推广至OTN领域就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这样可以大大简化整个IP网络的结构与管理,并且免去了为控制与管理OXC所必须新开发的整套协议所带来的成本与风险。为满足对OXC控制与管理的需要,对一些IP信令如BGP,IS-IS等协议作扩充外。
4.智能光网络技术(ASTN或ASON)基于GMPLS技术,可对OXC构成的光传输网中的OXC节点进行控制,从而可以按用户需求快速构成带宽按需提供的光传输通道。这种智能光网络的体系由两层构成,即基于GMPLS的控制层与由OXC组成的网络数据层。控制层完成的功能主要为路由协议,信令协议和资源管理功能。智能光网络技术可使网络运营商满足用户快速提供指定质量要求的带宽,构成虚拟专网(VPN)等要求。
四、中间件
网络的最终目的是向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业务。为了方便业务的开发,需要把底层传输网络的细节及其具体协议予以屏蔽,对高层(应用层)提供一系列标准的应用接口,这就是中间件的主要作用。此外,由于网络中庞大的业务流量不可能用一个集中的计算平台来完成其全部处理功能,而必须采用多个计算平台,并且其数量应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而逐步增长。这就是在中间件中应包含分布计算环境的原因。下一代网络的中间件应具备层次结构。其最底层为传输网络等硬件层,其上为与其相配套的操作系统与协议栈,最上层则为应用业务层。其间则构成分布计算的中间件,它共分四层。
五、软交换
对于软交换在融合网络中的地位,其体系结构,分层构成原理,实现方案,呼叫模型及其在网络中的应用模式等,进行了讨论。
六、应用部份
应用部份的构成与其所应用的领域密切相关,其主体为一应用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中应保存各种应用业务程序,这些业务可以由专门从事业务研制人员开发,也可由第三方业务开发商或个人按自己的需求来完成。为了方便新业务的开发,通常需要有一个业务生成环境,它应包含业务生成工具(包括业务逻缉及数据生成),业务验证工具,业务测试环境,数据库的生成与修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