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智能科学专家

李幼平

2020年06月16日   来源:     

54539

基本信息

姓名 李幼平 性别
出生年月 1935.5.1 出生地 福建省泉州市
毕业院校 南京工学院 毕业时间 1957年
最高学历 博士 职务/职称 院士/研究员
研究方向 电子与通信技术
所在单位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专家简介

  李幼平,著名电子工程专家。福建泉州人,男,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1957年至1959年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系修习通信与遥测研究生课程,曾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助教、讲师。1964年10月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中物院前身)工作。历任所科技委副主任、院科技委副主任、主任。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持制定双频编码遥控方案;主持设计微波脉位调制再入遥测系统;提出将遥测与雷达共用发射机的建议,并研制成功;提出了模式识别的弹道集合方法,形成了惯性延时引信方案;解决了飞行内爆中子的遥测等离子体“黑障”引起的数据丢失等弹上电子系统问题,为核武器研制和核武器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防科技重大成果奖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多项,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科研经历

  李幼平院士是我国核武器电子学领域的主要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核武器电子系统技术研究,在无线电遥测、遥控和引爆控制系统的研究中颇有建树。作为主要设计者之一,在70年代,解决了空中遥测中子难题,能在不进行核爆炸试验的条件下,使飞行中的物理装置得以顺利定型,此后,中国的多种核武器就是靠这种方法得以顺利定型;提出了模式识别的弹道集合方法,形成了惯性变延时引信方案,现已正式被新一代引信所采用;80年代,李幼平提出一种利用碰撞频率自然增长的科学设想,并建议"慢记快发,边记边发"的工程方案。方案付诸实施后,飞行定型的重要数据,再没有因等离子体黑障而丢失。他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代再入遥测系统,并提出了新一代遥测系统设计思想。与同事们应用"记忆重发"手段克服等离子体"黑障"问题;发明了引测合用弹上设备和测试技术,设计了试验场区的遥测遥控系统等。

个人成就

  联网作为一种新生的先进生产力,对传统的电信与广播产生巨大的冲击与推动。在推动过程中,传统电信与广播又反过来促使互联网本身更加完善。这就是我理解的三网融合。

  电信网、广播网融入互联网,是生产力发展自然进程,大致两大步:第一步(2000-2010),电信网融入互联网,取得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突破,造就"各献所知"的信息环境;第二步(2010-2020),广播网融入互联网,取得信息化推动先进文化的突破,造就"各取所需"的信息环境。

  前十年,电信网接纳IP协议,融入互联网,互联网也获得了一种普适、通用的基础设施。回想十几年前,各大行业分别筹建各自的全国性计算机网(金税、金卡、金桥…),需要靠自已搞基础设施。电信网提供了普适化、通用化的基础设施,信息化才得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互联网也才成为"各献所知"的全国性环境,中国成为用户最多的互联网第一大国。

  到了2010年,国人的认识又出现了飞跃。首先,是融合后的电信网与互联网醒悟到,"内容难以管控,视频难以通畅"是IP网长远发展的巨大障碍。其次,广播网感悟到,尽管"内容可管、视频流畅"是广播的优势,但如果继续拒绝IP网的双向互动概念,广播电视的数字化难以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

  发展的障碍不同,解法都是三网融合,即IP网与非IP的广播网互相接纳,互相包容。

  说服广播网接纳IP概念并不难,但说服IP网接纳广播,去争取获得"内容可管、视频流畅"的优势,需要讲清楚"半连接"的创新理念。

  什么是半连接?以数据库为中介,让"永无拥堵、可管可控"的广播结构与"双向互动、按需服务"的IP结构串行相助,营造既面向连接、又面向无连接的"半连接"网络。

  3Tnet采用有线光纤ASON作为广播结构,采用两跳路由的扁平ACR作为IP结构,实现每户 > 40Mbps的视频按需服务,被国家科技部与广电总局选为三网融合在有线领域的试点工程。

  无线领域的三网融合更具光明前景。卫星广播和地面基站转播的一个8Mhz频点,每天都有能力将超过100GB(含百万图文网页上万分钟视频),直接存入家庭数据库,实现几乎没有带宽上限视频按需服务。

  中国对新互联网寄以很高期望。胡锦涛同志指出"互联网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中国人正在通过三网融合创造符合国情的全新互联网。

  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并审议通过了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三网融合由此成为2010年当之无愧的热点词汇之一。

  近日,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独家专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表示,当前方案为2015年前三网融合的初级阶段勾勒出了发展蓝图,而要真正实现三网融合则可能需要20年的时间。在他看来,三网融合不仅是一个产业问题,更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

  “我之所以相信三网融合将取得成功,所依据的是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李幼平告诉《科学时报》记者。

  当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三网融合的时候,全球顶级科学杂志《自然》和《科学》分别发表题为《网络的群体动力学行为》与《随机网络尺度涌现》的理论文章,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2003年,上述文章作者之一的美国人Barabasi用科学实验证实“互联网已演化为无尺度网络”的结论,人们才醒悟到只用泊松分布描绘网络的连接度值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在互联网的流量中,“点对面”连接的比例正在超越“点对点”的比例,流量的幂律分布性质正在超越泊松分布性质。数学家与物理学家从原理上揭示,单纯依靠“点对点”IP网络,已难以适应幂律分布的公共文化服务。

备注:智库信息需专家本人登录网站适时更新

组织机构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主办单位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奖励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