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智能科学专家

陆建华

2020年06月16日   来源:     

54282

基本信息

姓名 陆建华 性别
出生年月 1963.7 出生地 江苏南通市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 毕业时间 1986年
最高学历 博士 职务/职称 副院长/ 教授
研究方向 通信与信息系统
所在单位 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专家简介

  陆建华,1986及1989年分别获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士及硕士学位,1998年获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国家863专家,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负责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创新团队带头人;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委员,电子学会广播电视分会委员,宇航学会深空探测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60余篇,SCI、EI、ISTP收录100余篇;获发明专利近30项,国家及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他是IEEE通信学会及信号处理学会高级会员,IEEE无线通信期刊(T-Wireless)编辑,IET中国编委会委员,2010年IEEE认知信息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共主席。

应用研究

  主要从事无线传输的理论及应用研究。提出一种结构化的信息传输方法,建立无线多媒体协同通信模型,发展了无线通信传输容量优化理论。发明了一种结构化LDPC(低密度奇偶校验)编码方法,可形成规律性的构造设计,有效解决逼近容量极限的低复杂度编码问题。提出了时、空、频等多域协同的通信方法,通过高效的资源利用与协同处理,为复杂传播环境下提升传输容量提供新途径。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被授予“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称号。

研究成果

  1、针对新一代无线通信体系框架研究,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提出时间、空间、频率等资源综合利用的方法,获"面向移动终端的多媒体广播系统及其实现方法"等发明专利;与群体成员共同发展形成的宽带无线多域协同通信体系框架,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同,获得国家973计划资助。

  2、提出并成功设计符合探月卫星应用需求的低复杂度高性能LDPC编译码器,较现有技术有2.5dB的增益,是探月工程的创新之一;提出了一种无导频辅助的时频二维OFDM同步跟踪等算法,可以获得3-5dB的增益,多篇论文发表在本领域代表性期刊IEEE Trans. Wireless Comm.上,研究成果获得重要应用。

  3、针对空间信息协同应用研究,提出空间异构网络信息协同应用方法,参与组织实施的某863重大项目取得空间信息应用重要创新,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7)。

备注:智库信息需专家本人登录网站适时更新

组织机构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主办单位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奖励资质